絕緣油介損及電阻率測試儀共享平的實踐及前瞻
分析測試能力是高校理工科專業開展科研和人才培養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科和專業科研能力與水平。高校分析(分析儀器著陸體系監督測試研討)測試平臺*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些小單位自發的科研協作活動。1972年,清華大學原工程化學系下屬4個教研組的較大型的分析儀器和一部分教工集中起來組建了儀器分析實驗室。當時的主要儀器有透射電鏡,紅外光譜儀等,在編教職工13人。1973年,學校購置了掃描電鏡,核磁共振波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從而使儀器設備有了相當大的擴充。1978年以后,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工作開展的需要,實驗室改建為儀器分析中心實驗室,即清華大學分析中心的前身。這種學科上關系密切的教學,科研機構合力建設共同需求的分析測試平臺的做法,在高校產生了一定影響。
80年代初,以世行貸款資助為契機,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一批重點大學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紛紛建立了分析測試中心,以學校集中建設,集中管理,開放共享的方式,構建教學,科研,公共服務一體的分析測試平臺,為蓬勃發展的科研工作提供強大的分析測試技術支撐。
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在學科分析測試儀器設備條件普遍較差,科研能力,科研需求的多樣性尚未充分發展的階段,上述高校的分析測試中心在學校科研發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種建設管理的模式得到了廣泛的肯定,至今仍然是許多高校分析測試服務的中堅力量。
分析測試中心的建設,促進了運行管理機制的**。在這個階段,一些高校為了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益,促進實驗室對外開放,探索了實施維修基金,分析測試基金的支持政策,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逐漸為越來越多的高校效仿。清華大學于1985年12月就在分析中心試行設立分析基金,此后逐年擴大該基金資助的范圍,至1992年已形成開放儀器設備服務網,擴大到80臺設備(總價值4080萬元)向全校開放。由于有分析基金的支持,儀器設備的日常運行維護經費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為發揮儀器設備的更大效益,加強橫向聯系,促進學術交流,在國家教委,國家科委的支持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理化分析測試中心等單位于1987年11月聯合組成!北京中關村地區聯合分析測試中心,共有57臺大型精密儀器向**開放,其中清華大學的14臺儀器在1987年至1993年間共完成來自社會的課題1000余項,在保證校內服務的基礎上發揮了社會效益。
當然,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的建設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出現了一系列共性的問題,有高校管理體制的問題,也有分析中心自身管理服務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持續投入與發展問題。世行貸款的投入帶來了分析測試中心發展的高潮,但這種一次性投入的建設模式很快顯露出其不可持續性。關鍵是儀器設備的日常運行維護經費得不到保障,儀器設備的持續建設與更新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
(2)服務定位問題。一部分分析測試中心不能做好服務定位,在校內服務與校外測試之間,在服務工作與自身科研工作之間,沒有達到合理的平衡關系,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和自身利益,引起校內教師隊伍(用戶)的不滿,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校對分析測試中心的支持。
(3)隊伍建設問題。一部分高校為了強化對分析測試中心的管理,將分析測試中心劃歸學校直屬管理,脫離了學科,其學術和技術隊伍的發展乏力,中心持續發展的能力不足。
由于上述問題的困擾,90年代中后期,高校的分析測試中心建設陷入低谷,有的高校將分析測試中心降級,歸入了相關學科,甚至將其拆分解散。有的分析測試中心發展停滯,人員流失,名存實亡。盡管遇到很大的困難,高校始終沒有停止過探索其運行機制,推動開放共享的步伐。清華大學充分利用多年來在分析測試技術領域和分析化學學科建設方面積累的能力和聲譽,積極開展相關科研,以科研項目促儀器平臺建設;積極開展與相關學科,社會機構的合作,凝聚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設儀器條件;積極尋求與國際知名分析儀器企業的合作,通過尋求儀器捐贈,共建實驗室等途徑借雞生蛋。這些措施使得清華大學分析中心在困難中前行,始終保持了活力。
2整合資源,建設分析測試共享服務體系
90年代中后期,211工程,985工程相繼實施,絕緣油介損及電阻率測試儀共享平的實踐及前瞻,給重點高校的學科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以滿足學科自身發展為基本出發點的各個學科的儀器設備有了長足的進步。2007年**高校儀器設備統計表明,**高校單價8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總值已超過80億元,其中112所!211工程高校占有約70的份額,大量分布在重點學科中。
這些分散在學科中的儀器設備資源中有相當數量的通用分析儀器,或者需求比較廣泛的專用分析儀器,其中不少是社會稀缺資源。一些學科以共享服務為基本功能定位,建設學科公共服務平臺。另有部分分析儀器以單獨的分析測試儀器機組的形式出現,對外服務。這些分析測試平臺和分析測試機組,由于得到了學科建設的大力支持,發展迅速,很快成為學校分析測試的重要力量。清華大學材料中心初建于1979年,當時是整合多個系的科研資源建立的跨學科機構材料科學研究所的下屬實驗室,強調儀器設備的開放共用,要使博士生,碩士生能直接接觸大型分析儀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質,并為此制定了開放運行管理的基本原則。到1996年,實驗室一直處在穩定但緩慢的發展之中。1996年朱靜院士調入材料系,清華大學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實驗室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心實驗室(簡稱材料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研院在兩期11工程,985工程學科建設經費中集中約4000萬元進行材料中心儀器設備建設,其電子顯微鏡實驗室,X射線衍射實驗室得到極大的充實,并新建了物理性能實驗室,熱性能分析實驗室以及一批其他儀器。到2009年底,材料中心擁有的大型儀器設備超過8000萬元,成為清華大學大型儀器開放共享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柱,單就分析儀器設備規模而言已超越學校分析中心。211工程,985工程對學科建設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由于*初的定位和發展途徑的差別,不同的分析測試平臺的管理,服務模式也有很大差別。清華大學分析中心始終堅持教學,科研,公共服務三位一體,三方面互相促進,三個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其教學,科研綜合水平在**高校獨樹一幟,成為**高校**的分析測試重點二級學科。其分析測試服務以技術隊伍水平高,服務能力強著稱,不僅在高校,在**的分析測試領域都享有聲譽。其電子能譜實驗室2006年12月被科技部授予北京電子能譜中心的稱號,成為***儀器中心。材料中心則始終堅持以公共分析測試服務為宗旨,依靠高水平學術指導力量精心打造技術隊伍,服務意識好,技術能力強,服務工作規范,以**,高水平的分析測試服務享譽校內外。材料中心的電鏡室,X射線衍射儀室成為國內高校****的分析測試平臺。其中電鏡室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購置一臺Titan80300球差校正電子顯微鏡。2008年10月***儀器中心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正式掛牌。
在這個階段,以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看到了廣泛分布在校級平臺,學科平臺的各類分析測試儀器設備的作用,尊重和發揮不同的運行管理模式的優勢,積極引導院系實施統管共用,專管共用等方式整合資源,將體系建設的思想和信息網絡技術手段應用于分析測試平臺的建設。
目前,相當數量的211工程高校建立了有效的組織管理體制,形成了從學校管理部門到院系實驗室的管理和技術隊伍,采取了有利于開放共享的政策辦法,持續優化經費管理,考核與激勵等日常管理工作機制,并借助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構建對用戶,服務者,管理者都開放,透明的信息服務系統,將以分析測試中心為代表的校級平臺,分析測試服務有特色的院系學科平臺以及分布于學科的共享儀器機組整合在一個統一的管理平臺,信息平臺上,對校內外開展服務。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是這個階段的顯性標志。
在這個階段存在的矛盾沖突和問題主要是:
(1)整合共享觀念與傳統的占有使用觀念之間存在的沖突,因為總體上看,絕緣油介損及電阻率測試儀共享平的實踐及前瞻,目前大多數開展共享服務體系建設的高校對已有儀器設備的整合工作還是局部的,有限的;(2)對平臺工作及儀器使用制約手段普遍缺失,造成效益評價工作作用不大,甚至流于形式;(3)技術隊伍建設滯后于平臺建設,造成相當數量的儀器設備不能充分發揮共享作用;(4)學校,院系,科研機構(包括課題組)各個層面的儀器設備建設規劃的系統性不夠,各院系,各科研機構各自為戰,院系或院系內某個學科領域局部有序,而全校整體有不足,這也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復購置現象。
3規劃引導,建設多層次,多樣化綜合平臺
連續3期211工程和2期985工程的實施,一大批重點高校的教學科研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
如何發揮重點學科的優勢,開展學科前沿探索,為國民經濟重大需求攻關,成為重點高校以及許多高校的優勢學科努力的方向,構建強大的學科支撐平臺是許多高校及院系明確的建設目標。
2008年,科技部,財政部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評估資助,表現良好的實驗室每年可以爭取到上千萬元的運行,研究經費。
59所高校的14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部分聯合實驗室重復計算)可以獲得資助。這項政策是學科平臺建設的催化劑,對重點學科的儀器設備條件建設產生持續的推動力。
高校的儀器設備建設歷來重視規劃,其建議,論證,申請,審批,購置,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都可謂規范。但是由于學科的多樣性,學術研究的自由性等原因,規劃工作從哪個層面著眼,在多大范圍內考慮,始終是一個困擾高校儀器設備條件建設工作的矛盾。在學科投入不大的階段,學校集中力量建設一兩個分析測試中心類型的公共測試平臺,提供通用的,共性的服務是必要的,這樣就可以基本滿足需求。隨著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學科力量的不斷加強,勢必引發個性化需求的高漲。
以分析測試中心為核心,整合散布于學科平臺,科研課題組中的分析測試資源,構建全校性的分析測試共享服務體系,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是,實踐也表明,整合已有儀器設備資源也是一件困難的工作,會受到占有者的管理意識,儀器設備的自身條件,技術人員的配備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在當前國家持續加強投入,高校儀器設備快速增長的狀況下,如果不能加強規劃工作,就會不斷加大后續資源整合的工作量,不斷造成重復購置,低效使用,公共資源浪等問題。建設的力度越大,留下的問題越多。
因此,一部分有條件的綜合性,研究型高校,應當盡快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在繼續建設分析測試共享服務體系的同時,還要做好自頂向下的儀器設備規劃引導工作,即學校規劃學科規劃。
在這個階段,學校規劃已不能簡單重復**階段的做法,而是要對各個學科在分析測試,加工制備,設計計算各個方面的共性,個性需求進行綜合分析,測算和判斷,優先考慮全校性共性需求,開展校級平臺建設。同時充分重視學科內部的共性需求,合理分配學校,學科儀器設備建設的資源。學校在尊重學科自主權的基礎上,還要與院系密切配合,引導和幫助院系建設資源合理配置,運行管理機制順暢的儀器設備學科平臺。
學校建設一批有廣泛需求,面向全校開放共享的校級平臺,院系建設一大批適應學科發展需要,在院系內部共享共用的學科平臺,兼顧校內外開放服務。在開放共享政策機制的支持下,充分滿足全校性的共性需求和院系內部的共性需求,是這個階段的理想狀態。
其中一部分重點學科多的高校,其各院系的學科平臺的建設在數量,規模,服務能力等方面有可能逐步發展成為學校常規測試,加工,制備,設計工作的主體,成為共享服務的主力軍。校級平臺則主要建設超大型儀器設備,提供關鍵服務,發揮核心作用。
這個階段的分析測試共享服務體系是一個有廣度,有縱深,能夠支持學校的重點學科持久發展的完善體系,儀器設備資源整合的管理成本也將不斷降低。
在這樣的體系中,眾多的學科方向,絕緣油介損及電阻率測試儀共享平的實踐及前瞻,課題方向的小規模規劃,自由建設將起到豐富體系內容的作用,成為學術自由的一種自然表現。
有序的,分層次的規劃建設,是這個階段*突出的標志。
這個階段的規劃建設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合理規劃與自由發展的關系;(2)優先建設與**發展的關系;(3)**評價與有效制約的關系。
4高校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建設發展模式探討
從發展過程看,上述3個階段是隨著時間展開,有很強的階段性特征。但3個階段并不是簡單的時間相關函數,其實質是與學科和科研發展相關,是科研規模,水平,專業特點等變量的函數,不能簡單地用高低,好壞來評價。
一部分高校目前處在**個發展階段,分析中心作用明顯。對其中科研規模小,或專業特色突出的高校,或許建設一個分析中心,或圍繞特色專業建設專門的分析測試,加工制備平臺,不失為上佳之選。這些高校不能簡單地復制許多重點高校的成功發展模式,而是要根據自身科研發展的狀況和專業分布的特點,決定自身的建設發展模式。
一部分高校目前處在**個發展階段,或者**,第三兩個階段的轉折點上,分析測試共享服務體系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這些學科類型豐富,重點學科多,科研能力強的重點大學,第三個階段應當是比較理想的狀態,應當努力推進。至于學科平臺是不是*終會超越校級平臺,成為共享服務的主力,需要時間來證明。只要沿著開放共享的方向建設發展,未來都是值得期待的。
相當數量的高校的儀器設備管理,服務還處在自由松散的狀態,組織體制,規章制度,管理隊伍等都不到位。隨著學科建設和科研發展,這種狀態會逐步改變。因此,學校應當未雨綢繆,及早研究和選擇,使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工作成為學校發展的助力。只有定位于純教學的社區型大學,才有可能不涉及這方面的工作。



公安機關備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