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省從德國引進的全套X熒光光譜文物鑒定儀現場試運行成功。繼北京之后,云南成為****個利用X熒光機規范文物市場經營的省份,過去收藏市場全憑專家“眼看嘴講”的不科學局面宣告終結。
昨天,云南省收藏家協會新成立的古陶瓷科學檢測實驗室投入運行,由協會投資200多萬元從德國引進的“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光譜儀”也運行成功。該科學檢測實驗室以全套X熒光光譜儀為主要技術支撐,通過引進和國外先進技術同步的科學檢測手段,將為我省近70萬收藏家隊伍提供熒光檢測服務,判別陶瓷、青銅器、貴金屬、礦物標本四類歷史遺物的真假和時代。
記者現場看到,收藏家協會會員攜帶北宋汝窯三犧樽、宋耀州窯龍柄鳳首壺、宋定窯梅瓶、龍泉窯粉青盤等眾多藏品前來鑒定,但這些從市場上購買,并甚至有一些某某專家開出鑒定證書的“真品”大多不能通過X熒光掃描分析,我省收藏家每10件藏品中能經X熒光機檢測為真的文物不到2件。
每件送檢藏品的鑒定時間約在15分鐘左右,在無塵的X熒光實驗室內,身著白大褂的檢測人員首先用醫學酒精為檢測品****,然后送入能量色散x熒光光譜儀的真空倉,藏品如同置身于“光波爐”之中,全方位輻射掃描約15分鐘后,所有**數據通過電腦數據庫分析處理,一份內容反映檢測物全部微量元素時代、衰減變化、組成比例的鑒定報告自動生成并打印出來。
省收藏家協會李德昆會長介紹,目前國內僅有兩套這樣的熒光檢測設備,**套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用于鑒定入館文物所用,**套就是我省此次引進的這套。省收藏家協會將通過科學檢測鑒定結合專家分析的手段,整肅云南省收藏市場長期以來贗品多、假專家多、消費者顧慮多的“三多”混亂局面。
操作熒光光譜儀的實驗室人員都經德國工程師培訓,技術專家沈華友告訴記者,能量色散X熒光光譜鑒定是中德技術結合的產物。除了德國的先進X熒光設備外,還有國家博物館、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兩家技術單位提供的海量數據庫。“數據庫儲存**從解放前至今共約1萬多個陶瓷窯口的真實樣本熒光檢測數據,并且這種數據隨**考古科研工作的進展而更新。X熒光能**分析收藏品的鈉、鎂、鋁、硅、鉛等16種微量元素的組成和變化情況,通過和真實樣本的數據作對比,判斷檢測品的真實性”。
由于古代制陶原料和某些工藝與現在不同,很多現代文物高仿品即使能蒙過專家的肉眼,但也無法逃過X熒光光譜檢測分析儀的“火眼金睛”。



公安機關備案號:



